觀點文章
觀點文章 > 如何與利害關係人有效溝通?
產業風雲榜

如何與利害關係人有效溝通?

2025.04.10

現今高度互聯、社會責任日益受重視的商業環境中,有效的利害關係人溝通已成為企業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。企業的決策不僅影響股東權益,也牽動員工與供應鏈的穩定性、政府監管政策、消費者信任,甚至可能引發公眾輿論與社會責任爭議。因此,精準識別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,並建立清晰透明的溝通機制,不僅能提高品牌信譽,也有助於降低風險並促進合作。

 

一、主動識別利害關係人

在企業執行策略或推動變革時,涉及的利害關係人可能來自不同層面,他們的需求與期待也存在明顯差異。那麼,企業為什麼需要「主動」識別利害關係人?有些人可能會認為,與其花時間積極辨識,不如等到某方利益受損、主動跳出來表達意見時再行應對。然而,這種「被動」的處理方式,不僅可能導致決策受阻,更可能影響企業的資源配置與進度安排,甚至進一步損害企業聲譽。

 

(一)、參考國際標準:AA1000 SES 2015

利害關係人的利益、影響或受衝擊程度可能隨時間變化,因此企業應定期更新對利害關係人的識別標準,可參考全球性非營利組織AccountAbility制定的AA1000利害關係人議合標準(Stakeholder Engagement Standard, AA1000 SES 2015),依據其「五大原則」來識別關鍵利害關係人,包括:

 

依賴性(Dependency):直接或間接依賴組織的活動、產品、服務或相關經營。

責任(Responsibility):組織現在或未來有法律、經濟、經營及道德責任的對象。

關注度(Tension):需要關注組織相關財務、經濟、社會及環境議題。

影響力(Influence):能對組織產生策略影響或有決策能力。

多元觀點(Diverse Perspectives):具有不同觀點且能使既有環境獲得新認知與機會的對象。

 

在大多數企業的永續報告書中,利害關係人通常依此分類為投資人、消費者、員工、供應商、政府機關及社區,明定範圍與適用的溝通管道,確保溝通策略能夠有效運行。此外,企業還可以進一步對利害關係人進行優先排序,以提高企業資源分配及行政作業效率。

 

(二)、運用利害關係人矩陣

另一種識別利害關係人的方法,則是利用利害關係人矩陣(Stakeholder Matrix),透過評估影響力(Influence)與利益影響程度(Interest),將利害關係人分為不同類別,進一步制定合適的溝通策略。常見的利害關係人矩陣分為四個象限:

 

關鍵管理者(高權力、高利益):對企業決策擁有高度興趣,同時也是最能影響變革進行的人。通常是企業的董事會、主要投資人、高層管理者以及政府監管機構等。

滿足需求者(高權力、低利益):擁有高度影響力,但對企業的日常營運或特定決策的關注度較低,例如大型供應商、行業公會等。

重點監測者(低權力、高利益):高度關注企業的決策行動,但影響力較低,可透過輿論影響企業聲譽的對象。如員工、社區居民、環保團體及媒體等。

低優先管理者(低權力、低利益):影響力及利益關注度都較低,但仍與企業有一定程度的關聯,社會大眾、小型供應商、產業間接受影響的群體等皆屬於此。

 

 

二、制定有效溝通策略

 

有效的利害關係人溝通,除了依賴準確的識別,更需要搭配合適的溝通策略,以確保企業與利害關係人保持良好互動。在溝通過程中,企業可依據溝通原則制定整體方針,配合適當策略的落實執行,並依據實際情境調整,確保資訊有效傳遞。

 

(一)、建立並遵循溝通原則

企業在與利害關係人互動時,應遵循以下關鍵原則,以確保溝通順利並建立長期信任關係:

 

透明性:確保資訊公開透明,避免資訊不對稱導致信任及公關危機。

即時性:根據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,提供即時資訊或回應,減少決策延遲及誤會風險。

雙向溝通:不僅傳遞資訊,更要提供溝通管道,鼓勵對話、掌握各利害關係人立場。

一致性:確保不同渠道的溝通內容一致,避免訊息混亂。

 

(二)、選擇合適的溝通方法

不同利害關係人對資訊的需求與偏好溝通方式各異,企業應先根據識別的類別,選擇最合適的溝通方法與管道。例如:企業以利害關係人矩陣的四大象限,將其利害關係人分類,並透過內部共同討論,針對不同類型制定相對應的溝通策略與溝通目標。以「關鍵管理者」的董事會與投資人為例,企業可藉由財務報告、投資人關係會議等管道,提供清楚且一致的決策資訊,以爭取其認同與支持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(三)、情境運用示例

除了根據識別結果制定溝通策略,企業在實際應用時,須依情境調整溝通方式,主要包含:

 

企業社會責任情境

◎案例:消費者關心企業的ESG表現,希望企業公開減碳目標、供應鏈管理及企業誠信經營承諾等。

◎溝通方式:透過永續報告書、社群媒體及公開論壇,主動與消費者溝通企業的減碳行動與進度。

 

危機管理情境

◎案例:供應鏈管理不善,導致供應商涉及環境汙染或勞工剝削問題,引發公眾關注與媒體批評,甚至影響品牌信譽與股價表現。

◎溝通方式:企業應迅速回應,透過新聞稿、社群媒體與投資人說明會等及時澄清事實,並公佈具體應對措施,如加強供應鏈審查、強化ESG監督機制或終止與不合規供應商的合作。此外,可透過第三方審核報告及公開承諾,展現企業的負責態度與長期改善計畫,以維護公眾信任。

 

政策變更情境

◎案例:政府推出新的碳排放法規,要求企業在未來幾年內達到更嚴格的減排標準,對企業的營運成本和長期規劃造成重大影響,尤其對高碳排的產業。

◎溝通方式:企業應提前準備應對策略,首先通過內部溝通讓員工了解政策變更的背景和可能的影響,並制定具體的應對計劃。接著,企業應與投資者及主要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,公開將如何遵循新政策並調整經營策略。

 

在瞬息萬變的經營環境中,有效的利害關係人溝通不僅能提升企業的聲譽,還能在危機管理、政策變更等關鍵時刻助力企業穩定經營。透過精準識別利害關係人、制定透明且靈活的溝通策略,企業能夠建立穩固的信任基礎,從而達成長期的永續發展,也是企業持續追求的核心目標——讓品牌在每一個溝通時刻,始終與利害關係人保持有效的緊密聯繫,創造共贏局面。

 



關鍵字: #利害關係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