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幾年的ESG趨勢中,環境議題一直是企業推廣的核心,從減碳、能源轉型到循環經濟,環境永續的故事佔據了無數版面。然而,隨著數位科技蓬勃發展,大眾關注的焦點正悄然改變,原本以「環境(E)」為主軸的議題,逐漸被「社會(S)」與「治理(G)」的討論佔據,透過社群媒體上的輿情數據可觀察到這項轉變。
一、環境聲量佔比墊底!社會&治理掀討論
QuickseeK ESGdata以金融、食品和化工三大產業為例,調查2024年前三季(1/1~9/30)的網路聲量,數據顯示,環境議題的聲量佔比在三者中均處最低,討論主要集中在社會面與治理面的話題。
環境相關話題,如金融業植樹造林、食品業推出環保產品、化工業導入水資源管理系統,通常依靠新聞報導或企業社群貼文曝光,若非搭配抽獎活動等誘因,很難再激起進一步的討論。相比之下,社會與治理層面的議題更具話題性,例如社會面有食安事件、系統品質、員工待遇等熱門議題,治理面則有董事會變動、經營權風波、公司欠薪等事件,經常引發熱烈討論。
二、下探主題聲量:「產品品質與服務」討論度最高
透過快析ESG關鍵字模型進行歸類,環境、社會及治理之下可分成15項主題,綜合三大產業在2024年的聲量分佈,發現環境主題的聲量排名靠後,「產品品質與服務」、「經營績效」、「商業模式靈活性」成為大眾最關心的主題。
從「產品品質與服務」的主題來看,金融業網銀系統故障的討論頻頻出現;食品業則有泡麵中驚見異物,這些與民眾生活直接相關的話題,經常在臉書、批踢踢等社群平台引發熱議。「經營績效」則不分產業都有獲利或虧損的公告,這是廣大投資人最關心的消息。
「商業模式靈活性」的相關話題,看到金融業將系統服務結合AI技術,持續加速數位化腳步;食品業則將各項食品技術推陳出新,深耕食品創新;化工產業也透過研發石墨負極材料等技術,佈局儲能及綠能產業。這些創新轉型的產業消息,經常在媒體上曝光。
三、標竿企業熱門話題:聚焦社會與治理面
三大產業中聲量最高的企業,分別是中信金(72,654筆)、統一(11,186筆)、台肥(2,667筆),從三者在不同面向中的焦點事件來看,也證實社會與治理議題較能引起討論。
例如中信金在社會層面,網銀、ATM等系統出包引發議論;治理層面有民眾抱怨戶頭裡的錢憑空消失,引來網友批內部稽查有待加強。但在環境層面,中信金旗下台灣人壽發起水資源守護行動,則難以激發討論。
統一企業在社會面的食安議題,也是廣大網友最關注的話題;治理面的併購爭議也持續受到投資人的關注。相對的,統一拿下台灣綠商標註冊冠軍,就沒什麼人關心。化工產業則以社會面的性騷擾事件吸引目光,跨國合作與減少化肥的行動則無聲量討論。
四、輿情數據觀察:社會&治理議題主導社群影響力
綜合輿情觀察結果,QuickseeK ESGdata發現環境議題的社群討論度,遠遠不比社會與治理議題,主要出於以下三個原因:
- 直接影響性:社會和治理議題通常與消費者、員工、投資者等主要利害關係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。例如,勞工權益、食品安全、產品品質等社會問題,或是公司治理中的資訊透明度、董事會結構等,都能直接影響公司聲譽和業務發展。環境議題(如碳排放、能源轉型、污染防治)往往屬於較長期的挑戰,成果難以在短期內顯現,因此難以迅速吸引公眾關注。
- 媒體關注度:與環境議題相比,社會和治理問題往往能更快引發媒體報導,特別是當有股東抗議、管理層醜聞、產品故障等突發事件發生時。這些問題通常具有即時性和衝擊力,容易抓住媒體與大眾的目光。
- 情感共鳴:環境議題通常涉及複雜的技術細節,例如減排技術、能源效率等,這些議題可能相對抽象或難以讓大眾深入理解。與此相比,社會和治理議題如薪酬差距、性別平等,則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和輿論關注。
ESG話題的重心正在變化,儘管環境議題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,但社會與治理議題在數位化時代中以其即時性、相關性與情感共鳴,正在主導社群平台的影響力。對企業而言,這種轉變既是挑戰也是契機,如何在多元議題中抓住大眾目光,將是未來公關與品牌策略的重要課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