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點文章
觀點文章 > 利害關係人真正在意的事?與企業認知有差距
產業風雲榜

利害關係人真正在意的事?與企業認知有差距

2024.12.03

當企業忙於推動ESG績效時,是否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聲音?在永續發展的浪潮中,企業越來越重視利害關係人的聲音,從消費者到員工,到涵蓋社區與投資者,來自大眾的期待與意見,已成為企業制定永續策略的重要參考依據。然而,企業與利害關係人之間是否存在認知差距?我們透過輿情數據(大眾觀點)與報告書文本(企業觀點)比對,觀察到一些趨勢與差異,這些洞察可協助企業在擬定ESG策略時,更貼近利害關係人的真實需求,促進雙方意見融合(利害關係人議合)。

 

一、報告書文本分析:產業聚焦議題各異

QuickseeK ESGdata蒐集金融業、食品業和化工業在2023年出版的永續報告書,透過自動化斷句技術,將文本轉化成可統計數據,發現各產業關注的議題不盡相同:

 

  • 金融業報告書中提到「風險管理」的篇幅最多,詳述其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及三道防線機制,並針對不同類型的風險制定應對措施。

 

  • 食品業報告書聚焦「產品品質」,揭露各個階段的食安管理策略,涵蓋食品開發、生產到上市的每個過程,以及獲得相關單位的認證。

  • 化工業報告書在「員工照顧」著墨最多,內容涵蓋教育訓練、薪資福利、退休保障、溝通管道、育嬰友善措施等,打造健康安心的職場環境。

 

然而,這些報告書的關注焦點是否符合大眾心聲?接下來將透過輿情數據進一步探索大眾的聲音。

 

 

二、輿情角度觀察:「產品」與「員工」成焦點

從輿情角度觀察,QuickseeK ESGdata統計三大產業在2023年前三季的網路聲量,發現廣大群眾最在意的議題涉及產品與員工:

 

  • 金融業的網路輿情顯示,大眾更關心銀行提供的「產品品質與服務」,像是網銀APP、信用卡優惠等系統服務,受到較多關注與討論。討論聲量第二高的議題「經營績效」,則關於金控的獲利或虧損消息,引發投資人討論。

 

  • 食品業討論度最高的議題是「員工發展與安全」,主要是2023年4月聯華食工廠的火災事故造成重大死傷,引起社會關注。討論度次高「董事會職能」,涉及泰山企業的經營權風波,公告解任獨董後激起更多討論。

 

  • 化工產業在網路上聲量較低,媒體群眾最關注的議題為「產品品質與服務」,例如花仙子因產品廣告不實遭公平會重罰。值得注意的是,「廢棄物管理」的討論度排第三,相關話題如台肥違法棄置廢土也會引發關注。

 

 

三、輿情比對報告書:企業與大眾存在認知差距

透過以上觀察,發現報告書與輿情的關注焦點不同,金融業的利害關係人顯然更在乎「產品品質與服務」是否獲得妥善處理,但對業者來說,「風險控管」可能才是他們的優先考量;對食品業而言,「產品品質(食品安全)」或許是最重要的面向,但2023年的輿情焦點卻聚集在「員工發展與安全」。化工業者在報告書中側重「員工照顧」的篇幅,但輿情關注最多的還是「產品品質與服務」。

 

 

針對同一事件的觀點,透過輿情比對報告書,也觀察到企業與大眾的看法不同,例如國泰金在報告書中稱,CUBE數位平台持續受到客戶肯定,推薦分數(rNPS)呈現上升趨勢,但輿情反映的卻是網友頻繁抱怨系統出包

 

 

永續報告書中也會檢討過去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,例如中信金發生行員涉嫌勾結詐團的事件,遭網友抱怨內控不嚴謹。對此中信金在2023年度的報告書中即回覆,已加強高風險業務KYC,並強化主管防詐督導責任與遠端授權審核機制。

 

那報告書是否呈現完整內容呢?聯華食品在永續報告書中檢討2023年的工廠事故,開頭就以「重大事件專欄」說明重建計畫與作業期程。但部分輿情關注的細節則未詳述,例如彰化廠重建後是否依《建築法》進行公安申報,以及針對受害者家屬的補償細節。

 

四、掌握ESG數據優勢,縮小認知差距

儘管永續報告書在撰寫過程中已納入利害關係人的意見調整,但其最終呈現仍以企業視角為主,無法完全反映利害關係人的多元聲音,再加上報告書是一年一度的回顧文件,無法迅速回應利害關係人關切的議題。因此透過比較報告書與輿情的量化數據,可以觀察到企業與大眾的認知落差,簡單來說,文本數據反映企業撰寫報告書的趨勢,輿情迅速捕捉群眾反應,可協助企業監測利害關係人意見,從中識別核心議題並找到溝通痛點,讓企業的永續策略更加貼近利害關係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