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永續議題在公眾視野中持續升溫,消費者不再只關心產品品質與價格,也開始重視品牌是否實踐社會責任。在這場綠色浪潮中,企業品牌紛紛導入「永續詞彙」,如「公益」、「環保包裝」、「碳中和」等, 卻常流於表面、誇大實質作為,消費者如何分辨「真永續」與「漂綠」(Greenwashing)成為關鍵課題。
一、什麼是漂綠?
漂綠(Greenwashing)是指企業透過誤導性行銷手法,宣稱或誇大其產品或行為具備環保或永續性,實際卻缺乏相關支持或行動。根據非營利組織Planet Tracker於2023年發佈的報告,可歸納出企業常見的六項漂綠手法:
- 擠綠(Greencrowding,魚目混珠):指有些企業利用加入綠色聯盟、綠色倡議組織中,試圖營造永續形象,藉此隱匿該公司實際所缺乏的永續作為。
- 顯綠(Greenlighting,情感操控):以「選擇性宣傳」,強調綠色產品、永續行動中小部分較環保的亮點,藉此轉移大眾注意力,忽略該企業其他面向的環境破壞行為。
- 移綠(Greenshifting,推卸責任):藉由宣傳,暗示、明示消費者行為對環境的影響,將環境責任轉嫁給消費者,藉此轉移自身的環境責任。
- 貼綠(Greenlabeling,綠色標籤):在產品或服務上標示「綠色」、「天然」、「地球友善」等模糊用語,藉此吸引消費者。
- 洗綠(Greenrinsing,洗刷紀錄):企業在達成永續目標前,頻繁調整其減碳或環境承諾,或是提出過於理想化、難以實現的目標。
- 唬綠(Greenhushing,銷聲匿跡):部分企業採取「低調合規」,僅符合法規最低門檻,並刻意不公開或選擇性揭露詳盡資料,避開未達標與漂綠質疑。
例如,管理資產規模超過9,000億歐元的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(DWS)宣稱其超過一半資產用於ESG投資,並表示「ESG是其DNA的一部分、ESG領導者」。經德國檢方調查後,認為DWS誇大其市場地位及誤導消費者,處以2,500歐元的罰鍰。隨後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(SEC)也對DWS展開獨立調查,最後DWS以支付1,900萬美元達成和解,成為SEC對投資顧問公司漂綠行為的最高裁罰金額。
二、消費者如何辨識「真永續品牌」?
在面對鋪天蓋地的綠色行銷話術時,消費者不僅需要提升永續意識,更需要掌握辨識「真永續」的判斷工具。以下五項關鍵指標,可作為購買前的自我檢核,幫助消費者從充滿漂綠訊息的市場中,選擇誠實且負責任的品牌。
- 透明度是否足夠?
負責任的品牌願意揭露完整的永續報告與供應鏈資訊,包括:碳排放、碳足跡、原料來源與實際成效等。若企業僅以空泛口號宣稱永續,卻並未提供任何可查證的科學數據,消費者便值得存疑。
- 是否取得第三方驗證?
獨立可靠的第三方機構認證,是最直接的信賴依據。像是碳足跡標籤、ISO 14001環境管理系統、FSC森林管理認證、B Corp等,都是企業在永續行動上付出的具體證明。
- 永續是否成為品牌核心?
永續不應只是個別產品的加分題,而應滲透整體營運策略與品牌核心價值。若企業僅在少數商品上標榜環保,卻在主要營收來源中,仍依賴高汙染的生產及行銷模式,消費者應辨識出該企業缺乏整體永續規劃。
- 是否有長期行動與明確承諾?
永續並非短期口號,而是須長期投入的轉型工程。品牌是否設定中長期目標(如低碳轉型、材料循環再利用等)也及這些承諾是否具體、可衡量且定期公告進展,皆是辨識真實投入程度的重要依據。
- 是否回應利害關係人的期待?
負責任的品牌重視來自消費者、員工、社會大眾、供應鏈等利害關係人的回饋與想法,不僅願意接受外界的提問與監督,更主動建立溝通管道,展現出開放態度與持續自我精進的誠意
三、我們能做些什麼?發揮消費者影響力
面對企業行銷中可能藏有漂綠的風險,真正能夠促使品牌改變的因素,除了法規本身,還有來自市場的壓力,也就是消費者的選擇與聲音。當消費者具備辨識真偽的能力,關心產品背後的故事,以及更有意識的消費行動,便能驅動企業轉型「真永續」。
- 培養求證精神
當面對「綠色」、「地球友善」、「天然」等模糊字眼時,不妨暫緩購買,查詢品牌是否提供清楚的證據或數據支撐。培養質疑精神作為責任消費的第一步。
-
行動支持誠實透明的品牌
選擇願意揭露供應鏈、公開報告與接受外部溝通的品牌,將金錢花在真正負責任的企業身上。這不只是對環境負責,更是在用消費行為,鼓勵企業真正轉型。
-
調整消費習慣,減少不必要的購買
真正的永續消費不僅止於選擇對的品牌,更關鍵的是「買的更少、更久」。選擇耐用產品、二手商品、修復維護等,都是實踐永續消費的具體行動。
-
主動參與發聲,促進企業溝通
透過企業所設立的利害關係人溝通管道,或善用社群媒體表達關注,主動詢問產品來源、製程與政策立場,都是讓企業正視市場期待的重要方式。此外,也能透過參與倡議行動,或支持具公信力的媒體與KOL報導,促使企業正面回應。
在消費者越來越有意識地辨識漂綠行為的當下,企業若仍以話術包裝代替實質作為,不僅無法取得市場信任,更可能在輿論與監管夾擊下損害品牌聲譽。真正負責任的企業應將永續視為核心戰略,從產品設計、供應鏈管理到利害關係人溝通,全面落實透明、可驗證、能持續的永續行動。當市場願意為誠實買單,企業也應把握這股力量,不做短期綠色包裝的追風者,而是成為引領永續未來的實踐者。